2月4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距离上次降准已经快3年了,市场为之欢呼。虽然对于降息降准的预期已经存在,但是2月4日发布的降准决定还是出乎意料。此前,多家机构曾预测2015年会出现降准、降息,但是大多对降准的预测定位在今年3月份。央行再次实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惯例。
市场普遍预期,央行会继续放松流动性,降息也会接踵而来,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究竟为何此时降准,为何还会继续放松货币政策,还有没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机构人士纷纷表示,此次央行“放水”是在春节前给市场发的一个大红包。市场怎么看此次降准?投资者们又该如何从中捞到福利呢?
拆解央行大红包 降准放水7000亿
■ 李德 尚玉 报道
春节前全面降准终于落地,而且额外赠送定向降准!
2月4日晚间,央行赶在立春当日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贷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农发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这是2012年5月份以来,央行首次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机构人士纷纷表示,此次央行“放水”是在春节前给市场发的一个大红包。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向记者表示:“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也要求央行通过预调微调来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松紧适度,起到稳增长的作用。最近一段时间实体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包括继续走低的PMI指数和继续减速的房地产投资等;通胀率持续走低,实际利率面临上行压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左右,降准市场有需求,也有条件。”交通银行首席分析师连平向记者说道。
释放流动性6600亿
央行降准的消息一出,大家纷纷开始“算账”,普遍认为本次降准可释放资金超6000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仇高擎向表示:“按照113万亿存款乘以0.5个百分点计算,再加定向降准的部分,释放的流动性在6000亿~7000亿元之间。再算上4倍的乘数效应,一次释放的流动性可能达到2.24万亿。”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预测,普遍降准0.5个百分点大概释放资金5700亿元。对符合标准的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和农发行实施定向降准,释放资金不超过500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预计总共释放6500亿元左右的基础货币。”
某私募人士对定向降准部分做了更为精细的测算:截至去年12月底,全部城市商业银行存款规模为11.8万亿,全部农村商业银行存款规模为8.8万亿元,按照全部口径计算,合计释放1000亿元;农发行合计存款规模为3800亿元,额外降低4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150亿元。最后,该人士得出结论称,本次合计释放资金6650亿元。
仇高擎向表示,降准动作及时间在预期之内,是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加强、资金流出增加背景下,补充市场流动性的必然选择,也有利于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宏观经济条件变化为主因
一名股份制银行分析师向记者分析称,1月份的经济数据不太理想恐怕是本次全面降准的原因,“可能还包括信贷数据和M2。”
央行数据显示,去年12月M2年率增速意外放缓至12.2%,创8个月以来最低,不及12.5%的市场预期中值,亦低于央行全年约13%的增长目标。
此外,1月,国家统计局PMI(采购经理指数)为49.8%,较前值回落0.3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这是自2012年9月以来PMI首次跌破荣枯线。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称:“降准是对此前PMI跌破50的反应,我们呼吁的‘以降准驱动贬值一致’,将降低金融机构成本,所释放出的长期限资金有助于稳定金融机构预期,引导融资成本下降。”
鲁政委表示,降准意味着中国对全球竞相的宽松做出反应,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也将进入贬值通道。
马骏向记者称,我国面临的国际收支情况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目前虽然经常项目还有顺差,但资本与金融项目已经出现逆差,外汇占款变化不再是创造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由于央行已基本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外汇占款已经不是一个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来源,因此必须使用其他流动性投放渠道和工具。在这个背景之下,有必要通过降准来提高货币乘数,并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保持广义货币的合理增速和适度的流动性水平,保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
马骏称,除了国际收支因素之外,季节性因素也是这次央行降准的考量之一。
央行首用普降加定向降准
央行此次降准,除对金融机构普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农发行和符合标准的城商行、农商行的定向降准。
“这体现了政府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小微和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意图。这些定向降准的措施在帮助调结构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这次降准和前期降息政策的后续效果应该有助于降低市场利率和企业的融资成本。”马骏向记者表示。
杨驰向记者表示,央行首次将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相结合,统筹兼顾“保增长”和“调结构”,既体现了全面释放流动性的考虑,也反映了重点扶持三农、小微领域的调控意图。降准幅度之大,远远超出了市场先前的预期。这对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升市场信心、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有着积极意义。
降准要义在化解存量
债务风险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增加基础货币,它只是改变了基础货币的结构,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转化为超额准备金,但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确实增加了银行可用的信贷头寸。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提升了货币乘数,也就是说在既定的基础货币量的前提下,能够派生更多的信用供给。从这个角度来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能够有助于减缓经济下行压力。
但这个判断的前提是降准能够提升货币乘数,这个判断隐含的是降准后银行提供信用的意愿会增强,但事实恐怕会不尽如人意。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三个终端需求就是出口、房地产和基建,相关产业链的产能也正是围绕着这三个增长点扩张。如今,这三个增长动力已经全面熄火。
外部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伴随着贸易再平衡,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复苏是依靠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实现的。内部来看,套息资金推升汇率和劳动力成本攀升正侵蚀出口竞争力。制度上,WTO红利正逐步被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代替。尽管政府对“一带一路”大力推动和双边贸易的区域拓展政策还是努力让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但在汇率、劳动力成本、制度和发达国家去杠杆等多种因素制约下,未来出口不会有明显改观,而是延续近年来的中速增长,只能成为一个不会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
“43号文”等财税改革措施对地方债务的冲击需高度关注。一直以来,地方政府是基建投资的主力,但基建投资只有少量来源于财政拨款,更多的是依赖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信用扩张,由于《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债,因此,城投公司实际上是地方基建投资的主体。“43号文”剥离了城投的融资功能并将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化,而被“43号文”寄予厚望的PPP模式可能在短期无法替代过去城投的融资功能。
降准最大的意义是化解存量债务风险,而并非刺激增量经济。一方面,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如果进不到实体,将以资产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货币到了股市可以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货币到了房地产可以通过抵押品价值上升缓释信用风险和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另一方面,信用风险的释放会提升金融机构对货币的需求,如果货币市场供求关系能够实现平衡,那么非货币市场也就能实现均衡,从这个角度看,央行降准实际上是为了维系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经济因“债务-通货紧缩”相互作用、相互增强,导致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