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曾是国人的骄傲,现在,“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年关将至,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工厂倒闭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被称为制造业之都,以生产制造眼镜、鞋子、打火机文明世界的温州,现在正在经历着制造产业空心化,鞋子、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往年,温州的鞋厂春节只放一周假,而今年,很多鞋厂距春节前一个月就放假了。小的鞋厂生产线全部停工,大的鞋厂只开通一条生产线维持。打火机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金属打火机已不符合人们消费需求,受经济环境影响,国外订单减少,国内人工、材料、土地成本逐年上升,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打火机生意越来越难做…… 去年是温州制造业艰难的一年,制造业利润薄,转投房地产又遭遇地产危机,温州制造业的日子正越来越难。
2014年12月5日,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就在联建科技宣布倒闭之际,同样位于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这两家企业都属于当地大型企业,辉煌时员工达一两万人。联建科技曾是苹果手机屏幕供应商,后来与小米也有过几年合作,闳晖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手机按键、镁合金手机外壳、汽车音响及其他塑胶零件等。面临制造危机的还有制造业同样密集的广东。以东莞为例,据2014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东莞大型工厂破产的有十多家,其中多为代工企业。业内人士估计,春节前东莞至少还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
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企业扎堆,生产水平、制造规模良莠不齐,根据市场优胜汰法则,每年有数十家企业倒闭也不算新鲜事。但此次各制造大省接连出现的企业倒闭却有别于以往,此次企业倒闭的原因值得深思。
市场是在不断地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发展,对制造业也是如此。从供给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拉动。现在制造业出现危机,很大情况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是劳动供给出现不足,如今中国劳动力人口已不能与前几年相比。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口正呈现出缩减趋势,15—59岁人口从2011年至2012年缩水66万到9.45亿人,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到2014年已从2011年顶点下降了560万。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也曾表示,在2012年,他就看到了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国家应该高度重视这一事实。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投资比例过高问题。据统计,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6.1%,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8%。投资刺激了需求,也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但粗放式只关注产品的量、规模,而忽视产品的质,生产中不注重技术、不注重创新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以上面联建科技和闳晖科技为例,联建科技在给苹果做产品代加工的时候,根据苹果销量增长前景扩大了其生产设备,但这些设备主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款式,自去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要求更薄的iPhone5和iPhone6,联建科技的产品便无法适应,最终因其技术落后、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被苹果剔除了供应商之列。闳晖科技主要为诺基亚生产手机按键,随着触屏手机的出现,按键手机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诺基亚因为没跟上市场需求脚步而失去了市场,闳晖科技的下场可想而知。
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十几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难以为继。供给方面要素已不能改变,如果满足需求方面要素再不做改变的话,中国制造过不了几年将会消失。中国制造,是时候做一下升级了。如何升级?走品牌化发展路线。
中国向来被称为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以制造业闻名,却鲜有拿得出手的品牌,这对想长久发展的制造业可不是什么好事。在现代,尤其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简单粗暴”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制造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就要走品牌化路线,将产品做到极致。如何做到极致?只有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效率包含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技术效率以及体制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内容,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量,还要注重质。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也就是对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让制造业进行品牌化的过程。中国制造要想化解目前的危机,唯有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而未来的中国制造,其内涵应更多体现的将是品牌和创新,而不再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