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须防“泰坦尼克号”悲剧

发布时间:2015-03-02点击率:609

 近日,重庆市长黄奇帆在重庆两会上公开警示:商业地产过剩风险应该被各界所重视。此前,重庆市房地产商会曾致函市政府,提出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取消商业物业硬性指标、允许房企取消部分未开工酒店建设等十余条建议。(详见2月15日《经济观察报》报道)

  近年来,中国多个地区都爆出商业地产生意冷清,或者工程断尾的尴尬局面。由于商业地产投资金额特别巨大,运营成功的难度也很大,投资回收周期特别长,一旦市场状态不好时,企业往往来不及规避风险,甚至发生“泰坦尼克号”式血本无归的重大亏损悲剧。因此,商业地产的风险防控,其难度远远大于房地产。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整体下行,房地产企业普遍成交低迷,不少住宅开发商纷纷宣布转型或实施多元化战略,雄心勃勃地挺进商业地产领域,却忽视了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部分地区甚至严重过剩。据世邦魏理仕报告称,去年4月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3900万平方米,中国占一半以上。

  这种一窝蜂式的盲目战略扩张,将导致商业地产市场呈现出严重供大于求的白热化竞争状态,部分银行甚至将其视为资金陷阱,减少此类贷款,从源头遏制了商业地产成交量。商业地产库存量不断增加,开发商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为之大增,正如一位资深业界人士所言:“很多房企融资成本超过10%,三分之二都在亏本经营,难熬下去”。

  商业地产供应过剩,既有政府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毕竟,在市场上,政府的卖地规划,只能充当搭台的作用,企业愿不愿意“唱戏”,则完全属于自愿行为。一方面,政府之所以需要商业地产,根本出发点在于商业地产投入运营后,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同时还可解决民生就业,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但是,政府部门却往往忽视了本地的市场容量不够大,将会导致商业地产销售不理想,进而导致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结果劳民又伤财。另一方面,开发商之所以愿意投资商业地产,其主要是看中商业地产稳定的资产增值空间,以及更为理想的投资回报率。但是,中国政企联手打造商业地产的结果,却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那么,中国今后应该如何才能尽量避免商业地产市场的风险呢?笔者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个问题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首先,政府在做招商引资规划时,应该首先站在和开发商长久共赢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商业配套规划。一般应当以当地的消费人口总量及消费增长率为依据,而非盲目预估市场的跨区域辐射力度,最终导致商业地产项目建成后,出现了本地消费力远远不如预期,周边地区的消费人口根本吸引不过来,或者周边也规划了同类定位的商业地产,导致原本预期的消费人口直接被竞争对手截流在家门口。因此,政府部门在出让土地时,必须先为企业做好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调研,并对本地人均收入增长率有个较为精准的预计,帮企业控制好开发规模和节奏,确保企业在投入运营后,至少能及时收回部分投资实现保本。

  其次,开发商在制定投资开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市场需求及消费变化趋势,以较具市场前瞻性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做好项目内部的业态配套,将重点放在科学合理的业态配套规划上,既要让顾客实现一站式购物,又要包含消费者吃住行游娱乐要素,才能确保消费的黏性,增加顾客重复消费的频率。同时,还得考虑增设电商营销模式,确保商家具备线上线下双轨发展的竞争力。开发商如果觉得商业地产市场前景不太明朗,最好采取滚动式开发模式,加速资金周转,减少投资风险。

  最后,对于那些商业地产已经库存高企的地区,政府部门要尽量督促并协助开发商重新调整业态定位及营销策略,同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尽量提供交通、水电、招商、税收甚至购房货款等方面的便利和优惠,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尽快盘活库存项目。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