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词
2015年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与此同时,微软将裁员9000人;其他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如果说2008年的那次外企从华撤离,是外企本身发展遇到了困难,投资出现了问题,那么这次外企撤离中国则有很多的现实问题。
世界名企加速撤离中国
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与此同时,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微软在东莞和北京两地的关厂,将总共裁员9000人。
其他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曾经的世界制造工厂、制造高地,为什么会面临如此严峻的外企撤离问题呢?如果说2008年的那次外企撤离,还可以用外企本身发展遇到了困难,投资出现了问题来解释和说明的话,此次外企撤离,则有着更多现实的原因。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撤离中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些不太轻松的东西。这些因素给2015年的中国经济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增长措施,特别是投资,可以说一轮接着一轮,但经济增长不如人意。特别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又步入了下行通道。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不能为稳增长提供支撑,反而成为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拖累。
以制造业为支柱站立起来的中国经济走到制造业成为拖累的地步,与最近十余年来的经济战略失误有关,推行以房地产业为主的虚拟经济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严重失衡。虽然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牺牲环境、资源和压榨劳动力价值推动经济增长,但只要遇到成本优势的消失,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没有生命力。
以房地产和城市建设为代表的投资拉动方式,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只能起到阶段性、短期性作用,而无法使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但在房地产业泡沫式发展的十余年里,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升级换代被耽搁了,中国经济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状态。
外企大量撤离中国,与制造业能够提供的利润和回报急剧下降有关。想一想,中国的民间资本都不愿再在制造业呆下去了,外资凭什么要在制造业呆下去呢?更何况,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很低。
虽然有一些外企撤离中国,但也不要过度担心,因为外资撤离也与中国的经济转型有关。一方面,微软诺基亚、松下等国际知名企业撤离中国的生产能力绝大多数都是低端制造,也是中国下一步需要调整的产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这些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土企业已经完全有能力与这些国际知名企业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盈利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下降了。这些外企看到这种情况,及早作策略调整,反映了它们的灵活经营策略,从这个层面来看,外企撤离中国的负面后果也不必过分夸大。
虽然从事低端制造的外企撤离中国,从长远来看影响不大,但就眼前特别是2015年来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能忽视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困难状态,如果外企再大量撤离,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新的冲击。所以,如何通过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微软将裁员9000人
手机工厂转战越南河内
微软将关闭原诺基亚北京及东莞手机工厂,其中东莞工厂相关生产设备的拆卸1月已在加速进行。微软中国相关负责人近日向记者确认了两地手机工厂将关闭的信息。据悉,上述两地手机工厂的关闭将在今年一季度完成。微软在东莞和北京两地的关厂,预计将裁员9000人。
手机工厂转战越南河内
微软计划今年春节前后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部分拆卸的生产设备将运往越南工厂。同时,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微软表示,“2014年7月微软宣布将更灵活地调整手机业务,以适应‘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去年12月17日微软宣布将关闭位于北京及东莞的手机工厂,未来在亚洲将通过越南河内工厂来保证产能。我们计划此项调整将于2015年第一季度完成。”
工厂开始加快拆卸生产设备进度
2014年4月,微软正式完成对诺基亚手机业务的收购。这一总额近72亿美元的收购案,创造了全球手机业务收购的历史纪录。不过,各自转型中的两大巨头联姻,看来也无可避免要经历磨合的阵痛。资料显示,2014年7月,微软启动全球裁员1.8万人的计划,诺基亚业务线成为重灾区,将有1.25万人被裁,按照全球部署将在2015年6月底完成。此次原诺基亚北京、东莞工厂的调整被认为是上述人员及企业结构布局调整的举措之一。
伴随上述整合,从去年7月开始,即有传闻称微软将对原属诺基亚的星网工业园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该工业园计划迁离北京,并将裁员3000人。而微软原诺基亚东莞工厂方面,也在去年下半年进入调整预期。据悉,去年12月,已处于计划调整中的微软东莞工厂仍有少量生产线维持运作。至去年年底及2015年初,工厂开始加快进度拆卸生产设备。分析认为,相关的关闭进程很可能已接近尾声。近日,记者分别致电微软诺基亚北京厂区、东莞工厂以及东莞诺基亚客服热线,线路总机均已无人接听。
全球智能手机格局正在改写
近年来,全球手机市场在产品更迭日新月异的同时,产业格局也在面临不断更新和变化。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在内,功能机时代一度叱咤风云的几大传统巨头纷纷面临转型、被并购,甚至有些功能机知名品牌已开始走向没落。与此同时,全新开启的智能机时代,也已走过了苹果、三星固守中高端的最初阶段,中国品牌迅速崛起,产品更为多元化,竞争也更为激烈。
分析称,微软在将诺基亚收入麾下之后,也开始有意识地调整相关手机业务的发展方向,有计划从未来的诺基亚x的设计与产品中精选一部分,向windows phone转移,以推出更多低价位段的lumia设备。
无论如何,经过一番包括定位、产能以及人员的整合调整,“微软诺基亚”能否在未来的手机市场打开新局面,还需拭目以待。
商务部:外资大范围撤离不会发生
“1月利用外资出现量、质齐升的局面,给今年利用外资开了一个好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
手表制造商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关闭,日本松下公司表示近期将从中国撤出两条彩电生产线,微软决定逐步关停原诺基亚在华两家手机生产线……近期接连传出的外资企业关闭在华工厂的消息,引发“外资撤离中国”的担忧。
沈丹阳说,一些外资企业关停个别在华工厂,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是因为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有的属于低端制造领域外资企业,考虑到我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将产能转移到其他地区。但总体上看,数量都是有限的。
“对于这种个案,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沈丹阳说,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过程中,经常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对其全球业务调整和布局,都属于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没有必要过分担心。一些低端制造业外资转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主动调整的结果,一定程度上说还是件好事。
沈丹阳认为,所谓的“外资大范围撤离中国”不会发生,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我国较强引资竞争力的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让我国对外商的吸引力有增无减。
我国外商投资环境还将继续改善。新的一年,我国将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促进投资环境透明化和便利化。同时,将修订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幅度缩减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另外,还将及时了解和回应外商对外资环境的关切,维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一系列措施都将明显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有利于外商来华投资。
我国对外商“魅力十足”,从数据可见一斑。据联合国贸发会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1.26万亿美元,比2013年下跌8%。而我国2014年非金融类利用外资规模达到1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外资流入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今年,我们对中国吸收外资在全球名列前茅充满信心,全国吸收外资规模还将保持稳定。”沈丹阳说。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是净资本输出国,但毫无疑问我们还是需要外资,尤其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外资。”沈丹阳说,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高水平、高质量的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需要外资没有改变,但需求方向却在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利用外资领域也将出现一些趋势性变化。”沈丹阳说,这些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吸引力更加强调“软环境”; “兴奋点”向国内市场转变;服务性行业将唱主角;高端制造业机会更多。
“总之,新常态下,我们除了要看外资增长有多快,更要看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是否提高,利用外资的结构是否优化,以及利用外资对经济、社会总体效益的带动是否有提高。”沈丹阳说,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外资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取得新进展。
不必太紧张
“世界名企”的撤离
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与此同时,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将总共裁员9000人。其他一些知名外资企业,也纷纷传出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的消息。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招商引资”在很多人的心中已被潜移默化为一种下意识的“政治正确”。也因此,与之相反相对的“外资撤离”,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发一种莫名的“心理恐慌”。甚至在某些地方,“外资撤离”是被视为要担负一定政治责任的经济风险,而不是以理性的经济视角去透视那些企业行为背后的经济规律,然后因势利导。
实际上,“外资撤离中国”的传说,10多年前就有,甚至每隔几年就会有。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从未被动摇过根本。这表明,无论外资是否真正“撤离”过,中国经济的基础与结构迄今已足够稳固,不可能风一吹就倒,大可以吃下一颗“定心丸”。
即便是世界名企,部分企业的企业行为也影响不了经济大势。最真实的描述是经济数据,而不仅仅是新闻渲染出的氛围。2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外来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负债项下均表现为净流入,而其他投资资产项下净流出大幅增加。”可以确定,实体经济相关的外汇流入依然保持稳定,资本流出扩大的主因其实是“藏汇于民”。统计数据很难作假,不能只看到所谓的世界名企解散、裁员、撤资,却看不见仅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在美国上市就融资了250亿美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流进、流出是常态,更宜平常看待。
何况,中国经济30多年持续发展,已经不是资本紧缺的国家,甚至存在资本过剩的现象。换言之,“招商引资”在当下中国已不再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乃至资金、资本“走出去”,才是时新的课题。由此而言,即便目前真有“外资撤离”,也只是体现出资本的敏感,而并非是中国的经济忧患。
从已有的报道看,外企撤离的行业基本都处在对成本敏感的制造业。中国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低劳动成本、低环保要求的经济环境中发展,而资本却会一直追寻高利润。因此,当制造业资本无法继续在低成本的基础上追逐高利润时,就会向更低成本的地方转移,不仅外资如此,中国的制造业资本也会如此走出去,这是经济规律。
更不必怕的是,无论是手表,还是手机,国产货都应付有余。某种程度上来说,外资在这些领域的撤离,是它们在中国市场竞争乏力、失败的表现。西铁城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时,泰国工人做不了的订单仍不得不转回给广州的工人做——这些累积的人才与技术资源优势[0.84%],并不会随着外企撤离,而将充实到中国企业,何尝又不是中国制造业增强竞争力的机会呢?
在国际合作与分工更加细致的世界经济体系里,中国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准确定位、应时而变、把握机遇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经济健康强大,就像美国人不会因为七成圣诞树产自中国而自卑,我们又何必为去日本买个马桶盖而忧心忡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