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康养看攀西

发布时间:2015-03-03点击率:642

 在人口老龄化和亚健康化背景下,生态康养产业应运而生。这是一项涉及生态学、养生学、老年学、地理学及经济学等内容的综合性产业。生态康养产业的内在属性,决定其发展具有显著的自然垄断性和不可移植性,它立足于大自然对一个地方的特殊偏爱和恩赐。放眼全国,四川攀西地区具有自然、历史和人文的特殊性和叠加性,是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首选地区。50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这里得天独厚啊”。今天,我们说,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攀西更是得天独厚。

  

  一、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现实条件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拥有著名的攀西大裂谷和安宁河平原,涵盖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的13个县(市、区),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适宜地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

  1.独特的自然环境

  奇伟险峻的攀西大裂谷孕育了攀西地区湖泊、溶洞、石林、瀑布、温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聚集了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300多条河流和邛海等天然湖泊,水能密度为世界之最[罗怀良、冉茂玉:《攀西地区水资源及可持续利用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6期。]。安宁河谷地带海拔高度为1000~1500m,属亚热带气候,呈现出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多种热量条件组合,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气温在14~21℃,冬暖夏凉、十分宜居。攀西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各类生物资源在6000 种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55~60%,空气洁净,负氧离子含量高。攀西拥有世界级的钒钛磁铁矿藏,而磁石具有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等康养价值。攀西农作物的光能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为全省之冠,被誉为“天然温室”,具有粮油、芒果、枇杷、早春蔬菜、石榴、柑桔、酿酒葡萄、花卉、中药材、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产品,且品质优良。

  2.基本的物质条件

  攀西地区是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有一定基础。西昌机场、攀枝花机场、云南丽江和昆明机场可同时辐射攀西;雅攀高速、攀昆高速的全线贯通使成都和昆明到攀枝花的驾车时间分别下降至6个小时和3个小时;成昆铁路贯穿攀西地区,成昆铁路客运专线于2018年建设完工,届时攀西与成都和昆明的时间距离将进一步缩短。攀枝花、西昌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在居住、医疗、购物、娱乐、餐饮和游玩等方面已初步配套,具有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

  3.多彩的人文资源

  攀西地区是原始人类南北迁徙、东西交往的重要走廊,具有绚丽多彩的人文资源,为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厚实和鲜明的文化符号。攀西彝族、白族、傈僳族、摩梭人等少数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昌意[ 黄帝与嫘祖之子。]颛顼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源远流长;红军长征纪念地(彝海)、西昌卫星中心、攀枝花钢铁基地等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和三线文化璀璨夺目;火把节、桃花节、阳光之旅、泼水节、龙舟节和风筝节等民俗风情文化精彩纷呈。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震撼结合,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张力。攀西地区幅员广袤、人口稀疏,民风淳朴、与人为善、社会安宁,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为生态康养构筑了良好的社会生态。

  4.较好的发展机遇

  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环境污染加重、生活压力加大等因素,加速催生健康市场,健康养生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保罗·皮尔泽(美):《财富第五波——未来五年世界与中国财富大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我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但健康服务支出仅占GDP的5%,与发达国家10%以上的比重相比还有倍增潜力可挖。这意味着生态康养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蕴藏着打造成我国又一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的巨大空间。2013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

  四川省也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康养产业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一并明确为全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

  

  二、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理论基础

  古今中外,有大量论著对康养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应该看到,这些理论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和时效性,我们必须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大力发展。

  1.关于康养理论的研究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生生不息的一种医事活动。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出发,养生可分为五个层次即养身(身体)、养心(心理)、养性(性情)、养智(智慧)、养德(品德);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养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诊候》对医术的描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已病之病。”汉代神医华佗也曾说过,三兄弟中,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主要在病情发作之前;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发作初起之时;其本人医术最差,治病情于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从现代医学理论出发,养生可分为四个层次即药物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生态养生。在欧美国家,养生这一新生词汇产生于1961年,由美国医师Halbert·Dunn提出,他认为自我丰盈的满足状况为较高的养生境界;Ardel·Travis则强调养生的动态性,认为养生是一种过程和态度,而非静止不变的状态;Puczko和Bachvarov提出养生的七维空间,即社会、身体、感情、智力、环境、精神和职业[ 王燕:《国内外养生旅游基础理论的比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3期。]。可见,欧美强调养生的动态性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则主张保健预防思想,追求防病于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康养理论充分借鉴中外养生理论成果,强调人与自然“共生性”。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越发达,人与自然的隔阂、人与自然的“剪刀差”就越大。生态康养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让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健康的生态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远离城市喧嚣和污染,实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协调共生,追求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和心灵静谧,达到防治疾病、恢复健康、滋养生命的目的。

  2.关于康养产业的研究

  在养生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养生产业发展的问题。国外学者一般称之为健康产业(Health industry)。如Bushels(2000)指出,健康旅游是借助传统与非传统医学治疗的旅游服务,从而使旅游者身体得到健康和放松,使工作压力得到缓解的一种旅游方式。Mueller、Kaufman(2001)把健康旅游的定义为:人们离开常住地、暂时居住地或工作地点,去寻找体验一种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压力得到缓解的活动而引起的所有现象和关系的总和。David·Reisman认为,健康旅游不同于医疗旅行,健康旅游更多的是强调一种预防性的保健作用,而医疗旅行是当一个人患有疾病时为得到治疗而进行的活动[ 张英英等:《国内外健康旅游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年2013年第6期。]。国内对养生产业发展的研究要晚于国外。周刚(2006)认为养生旅游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 周刚:《养老旅游及其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第3期。];魏军、张春花(2008)把生态养生旅游定义为,在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通过开展各种养生项日活动达到休闲养生的目的,是生态旅游与养生旅游的有机结合[ 魏军、张春花:《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初探》,《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第9期。]。综上,本文将生态康养产业定义为:以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湿度和高度、洁净的空气、优质的物产等优良生态资源为依托,辅以优美的市政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以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功能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更高形态。

  3.关于生态康养的“六个维度”

  生态康养产业的基本内核是“以人为本、康养为业”。所谓以人为本,意指生态康养产业的产品是为顾客提供的健康体验服务,它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而是始终以顾客为中心提供差异化、人性化的服务。所谓康养为业,是指把康复疗养、健康养生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打造,充分发挥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和康养资源,使生态康养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生态康养产业的“以人为本”的特性决定了它高度依赖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具备有利于增进人体舒适度的居住环境,特别要适合老龄和病弱人群生活;二是要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人体免疫系统;三是要有利于隔绝致病因素,让人置身于安全的生活环境。从这些条件出来,本文认为温度、湿度、高度、优产度、洁静度、绿化度是判断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六个重要维度,简称“六度理论”。攀西地区在这六个方面的指标表现良好,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符合实际。

  温度:据人体学实验,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18~24℃,如果室温超过35℃,心跳就会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容易头昏脑涨、昏昏欲睡;当室温低于4℃时,人就会产生寒冷感,人也不容易深度睡眠。在被世界卫生组织推崇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年平均气温就是20℃左右。在攀西地区,米易县河谷区全年无冬,秋春相连,年平均气温19.7℃;盐边县冬暖、春温高、夏秋凉爽,年平均气温19.2℃;西昌市年均气温18℃,气候四季如春。这些地方都非常适合外地人到此避寒去暑,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居住和养生。

  湿度:据科学实验,人体最适宜的健康湿度在45~65%RH之间;当环境湿度低于35%RH时,24小时后流感病毒的存活率仍在10%以上;当环境湿度高于50%RH时,10小时后病毒全部死亡。适宜的湿度可抑制病毒、病菌的滋生和传播,还可提高人体机体的免疫力。从人体感觉上看,当湿度大于95%,人体会感觉排汗受阻、呼吸困难、心情烦闷;湿度太低则易引起干燥症等。攀西属于干热河谷,安宁河流域湿气春季最小、夏季最大,米易、西昌等地年均湿度一般在55~60%RH之间,人体感觉比较舒适,而且有利于人体健康。

  高度:据生理卫生实验研究,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高度是1000~1500m。世界著名的长寿地区大多数都接近1500 m的海拔高度。当海拔高度到达1000 m时,人的心跳会提高10~20%,心率在合理范围内低强度的加速,有利于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排汗量增多,脂肪燃烧加快,女性天然地实现了减肥塑身;而男性的甲状腺、肾上腺、性腺都会更加活跃,多项生理机能增强;睡眠、肺功能、造血功能等多项生理指标也更利于大脑健康和机体长寿。攀西地区平均海拔在1300 m左右,安宁河谷流域的河谷平坝、山间盆地和二半山阶地海拔均在1500m以下,长期居住非常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

  优产度:主要指农产品等物产的品质优劣程度,绿色、有机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是衡量一地优产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安全的食物,食疗是一种高级的养生方式。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化技术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因摄入不健康食物诱发癌症的比例高达60%。高优产度保证能够吃到符合自然规律的当地菜和当季菜,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的大棚蔬菜等对人体带来的潜在危害,从而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攀西地区的安宁河平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四川的主要“粮仓”、第二大蔬菜基地和唯一的亚热带水果产业带,为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物质基础。

  洁静度:主要指环境的清洁和安静程度,一般用空气洁净度和环境噪声强度来衡量。空气洁净度即空气含尘(包括微生物)量的大小程度,受污染的空气携带着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肺部并融入到血液中,将引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等器官的病变。一般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或PM2.5来衡量,当PM2.5值低于35μg/m3时,空气洁净度为优。环境噪声强度即环境中振幅和频率完全无规律的声音的大小程度。当噪声达到100dB时,会感到刺耳、难受,甚至引起暂时性耳聋;当噪声超过140dB时,会引起视觉模糊,呼吸、脉膊、血压都会发生波动。攀西地区海拔相对较高,大部分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空气洁净度高,工业污染源少、噪声小。凉山州、攀枝花市空气质量(AQI)为优良,PM2.5常年低于20,米易、盐边等地空气洁净度更优,环境更静谧,尤其适合呼吸系统病患者静养。

  绿化度:一般用森林覆盖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绿化程度,指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反映一个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绿化程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消除噪声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巨大。森林还与空气负氧离子的浓度直接相关,森林覆盖率越高,负氧离子浓度越高。而负氧离子对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偏头痛及冠心病等疾病康复有促进作用,有益于女性养颜驻容。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辛弃疾曾诗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米易县、盐边县等地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四川平均水平的2倍,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

  

  三、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战略布局

  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圣地亚哥和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风景秀丽,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而在国内,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和布局还未形成大的气候,有较大呼声要把攀枝花和秦皇岛作为“一南一北”两个国家级养老康养试验区进行建设。攀西地区应利用独特优势,抢抓机遇、主动竞争,率先打造全国规模大、档次高、口碑好的生态康养基地。

  1.明确总体定位

  攀西地区在确定生态康养产业定位时,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充分用足“生态牌”、“阳光牌”、“民族牌”和“大裂谷牌”,把攀西地区总体定位为:生态康养基地、特色旅游圣地。在打造过程中要把握好几个关键词:一是保持生态,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好生态,利用好生态,发展生态经济,打造低碳生活;二是科技高端,在生态康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引入现代高端科技要素,特别是要引入先进的医学技术、医疗设备和环保建筑技术;三是融入创意,将人文要素充分融入生态康养产业,打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四是面向世界,整合国际资源,开拓国外市场,以国际标准打造世界闻名的具有全国示范性、区域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实施综合配套战略

  打造攀西生态康养产业时,要积极实施综合配套战略,核心是使整个产业体系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互动性。综合配套战略要求攀西地区在发展生态康养产业过程中,要始终以打造世界生态康养胜地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居住品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整体配套系统,加强各个配套圈层之间的耦合与协同,从而聚变产生强大的发展驱动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终打造完备的生态康复产业同心圆体系。在同心圆四个圈层中,半径越短,离圆心越近,与生态康养紧密程度越高,向心力越大,这是同心圆效应。因此,要按照圈层布局,合理分配和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类资源,逐步由近及远、由主到次地打造生态康养产业的完整体系。

  一圈层的生态条件是生态康养产业赖以发展的根基,必须从六个维度出发,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划定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交通,坚决关停污染企业。二圈层的居住条件指游客居住房屋的设施条件和舒适程度,高的居住品质将对游客产生直接的吸引力,要大力发展康养地产打造国际化康养社区,房屋建设要有乡土特色,亲近自然、体现乡趣。三圈层的医疗商购条件主要包括医疗条件和商贸购物环境等,要加快建设高端医院、高端卖场等配套设施,增加留住游客的筹码。四圈层的交通信息条件主要指机场、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对外交通设施、支线公路、绿道、景观道等内部交通设施,以及手机、无线网络等通信条件,这是确保游客可达性的重要保障。总之,要面向全球生态康养市场,与国内外的旅行社、康养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通国际国内通道,按照国际水平打造康养旅游项目,制定国际化的服务规范和标准。

  

  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的保障措施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和民生事业,大力发展攀西生态康养产业,必须强化政策保障和支持力度,用足用好国家产业政策,发挥好各级政府的全方位引导和扶持作用。

  1.强化顶层设计

  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的理念,加快编制“攀西生态康养产业发展规划”,以此规范攀西地区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围绕攀西大裂谷、安宁河平原,科学确定生态康养产业的空间布局,打破区域行政界线,合理划定世界生态康养胜地的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发展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康养产品。加快包装和储备一批生态康养及相关配套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和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盘子,在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进行有效支持。

  2.加强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批准设立攀西生态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在资源、科技、政策、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促进资源整合,把生态康养产业作为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鼓励攀西地区在财税金融、资源配置、土地管理等领域进行创新和突破,为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奠定政策基础。促进高端医疗资源向攀西倾斜,特别要注意通过修建专家疗养院等方式,吸引一批医疗专家到攀西坐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发达地区对攀西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的补偿力度,增强攀西发展生态康复产业的“造血功能”。

  3.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是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方式。通过召开攀西世界生态康养圣地建设的新闻发会布媒体、研讨会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攀西生态康养品牌。继续办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将其打造成为攀西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宣传展示平台。针对国际国内、省内省外市场和银发族、中青年和婴幼儿等不同客户群体,设计专门的营销策略。顺应网络发展新需求,利用新兴网络媒体传播渠道,突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单向宣传模式,借力人人网、Facebook、Twitter、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新媒体营销,利用社交网络、手机终端进行宣传。

  4.构建操作平台

  加快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关键是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按照规划抓好组织协调,企业按市场规则搞好运行。一是尽快成立省攀西生态康养基地建设推进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加大统筹、指导和督促力度。建议由分管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副组长;攀枝花市、凉山州成立专门工作推进小组,由市领导牵头具体抓落实。推进小组要及时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按照时间计划完成各项发展任务。二是引导社会资本筹建攀西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平台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对外合作等方式,加大生态康养基地的道路、高端医院、养老院等公共设施投资建设力度。牵头试点开发养生养老地产项目,打造集医疗、康疗、康复、养生为一体的医养结合的产业链。等条件成熟时,平台公司应适时退出市场,仅保留公益性业务,经营性业务让位于其他市场主体。

  5.优化发展环境

  今天的年轻人是未来的老年人,现在的老年人也是过去的年轻人。生态康养产业是典型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应对攀西生态康养产业的发展高看一眼、厚爱一份、先走一步,为其创造良好的试点和发展环境。完善旅游监管体系,强化市场化管理手段,加强旅游执法,规范市场秩序,保证旅游市场公正有序。加强生态康养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健康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实施外资、民营企业无差异的投资政策。加强生态康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提高公众和全社会的养生意识,培养银发族、亚健康族和国外市场的生态康养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景芳、朱志明:《健康长寿与生话方式关系探讨》,《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9期。

  2.罗怀良、冉茂玉:《攀西地区水资源及可持续利用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6期。

  3.保罗·皮尔泽(美):《财富第五波——未来五年世界与中国财富大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4.王燕:《国内外养生旅游基础理论的比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3期。

  5.张英英等:《国内外健康旅游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年2013年第6期。

  6.周刚:《养老旅游及其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第3期。

  7.魏军、张春花:《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初探》,《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第9期。

  8.孙天法、邓丽妹:《同心圆战略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运用》,《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9.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课题顾问:陶武先,四川省政协原主席;课题组长: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课题组成员:廖祖君(执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研究员;李银昭,四川经济日报社总编辑;韩毅,《读城》杂志总编辑;杜阳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龙良贤,《企业家日报》总编辑;叶葱,《中国西部》杂志社社长。)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