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鞋教父”张华荣谈企业“走出去”体会

发布时间:2015-03-04点击率:595

  一个是“北京时间”,一个是“埃塞俄比亚时间”,在张华荣的办公室里,如今挂着两个石英钟。关注着两个国家的时间,证明了华坚鞋业如今已然走出“国门”。

  ■ 高志全

  

  张华荣,华坚集团董事长,被业界誉为“中国女鞋教父”的传奇人物。今年,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赴京,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

  今年,张华荣参政议题的重点是什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位已经“走出去”的东莞企业家,畅谈了“走出去”的经验体会,更吐露了“走出去”战略的设想。

  

  为什么走出去?

  

  当“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这条古老之路又迎来了复兴繁荣的历史机遇期。

  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应该怎么看,怎么办?

  张华荣,这位军人出身、种过地、当过木匠的鞋界大鳄,认为“走出去”是全球经济近百年发展规律。而“一带一路”就是“走出去”的东风。

  他说,过去的100年,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候鸟产业,做鞋、服装、手袋从100年前的英国到意大利,再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内地,候鸟产业为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中国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到了抉择的时候。

  谁该“走出去”,谁该“留下来”?哪部分该“走出去”,哪部分该“留下来”?张华荣认为,有一部分的低端制造不适应中国的发展,有大量的技术人员、设备都处于闲置,产业过剩……国家一带一路号召走出去,既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也适应中国产业走出去的大方向。

  

  如何走出去?

  

  “作为一家世界知名企业,华坚集团面临着升级,国际化是必由之路,而非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门目的地。”张华荣曾在东非八国商会上做了如是发言。

  能在如此规格的会议发言,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华坚“走出去”的成功,同时对“走出去”也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一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文化、大共享。”张华荣梳理着自己的思绪说,除了企业自身的打拼之外,企业“走出去”同样需要政府支持。

  “走出去”的大平台需要国与国之间搭建;“走出去”的大政策,应对走出去的工业园给予补助,要制定相应的融资政策、人才政策、奖励政策。

  “走出去”的大文化,需要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新型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廉政建设;企业之间需要抱团出海,团结一致,企业内部要加强融入当地文化,要建立良好的职业精神、专业精神、职业道德、爱国、热爱企业、有民族精神,要改变向钱看,要做有效益、有品德、更长远的事情;“走出去”的大共享,需要经济补助、培训教育、人才培训、合法保障、对国外保险政策的宣传等。

  

  “走出去”启示录

  

  企业“走出去”有哪些好处和必然性?张华荣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许多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由此不仅导致了相当严重的产能过剩,也给我们的能源、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走出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国内的资源市场没办法满足生产需要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未来我们经济发展的机会有两个:一是海外并购;二是中国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转移到海外,未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必然要失去竞争优势,所以必须“走出去”,可以留下少数企业,留下两端,去做品牌做营销做开发,大量的加工部分,转移到海外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利用当地工资水平低的优势创造优势。

  谈及华坚的经历和在“走出去”过程中获得的启示,张华荣说:我们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和经济的互补性是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沿线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是“资源丰富的高地、市场潜力巨大的平地、工资成本的洼地、旅游的胜地”,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这些资源如果能够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建设,达到互联互通,并且按照海丝的规划,实现投资和贸易便利化,那么这些沿线国家将会变为中国资源可靠的供应地,也会是中国市场开拓最好的地方。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